天母由來細說

 (一).<天母由來簡述>

 於台灣日治時期1933年

由日本人(中治稔郎)

在(三角埔頂 /番婆嶺腳"

今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一帶)

行義路底大磺嘴接管引温泉

設磺水間(天母温泉)

並在地興建(天母神社)

1945年戰後改名(天母宮)

1951年臺灣省地方自治

台北縣議員選舉時

天母都有名落孫山

至1958年縣議員選舉前

當時地方成立三芝蘭聯誼會

並協議推出都順利當選,

此後三芝蘭叫做(天母地區)

美援時期美軍住區稱(天母社區).

當時主要道路都以(天母)取名

此是天母山腰美式風格住宅區


加上氣候舒適.治安環境佳

吸引許多外國人等

有邦交國大使館進駐

天母是臺北市政府

現行次分區規劃天母地區

此是天母温泉(天母)取名地

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附近

(二).<天母由來細說>
沿革,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是平埔族
(凱達格蘭族)人的領域,
.大約有三十多社在基隆河流域中
最大社,的毛少翁社
(又名麻少翁社):位於士林(社仔)
於1694年康熙33年間
發生大地震陷沒後遷移位於今士林區
永平,倫等,三玉等里
還有(士林芝山岩,雨農國小一帶)
天母(原三玉里)
昰毛少翁社分支地且當地有番仔庴,
番仔井,番婆嶺等
以番字開頭的地名可考
天母原為三角埔庄轄內
(三角埔,大稻埕,牛稠坑,猴洞)
四個小庄
於日治時期士林街三角埔大字下有
(大稻埕),(三角埔),(牛潮坑),(猴洞)
四個小字名
及地藉地號可考

(天母之名)最早起源於
日治時期1933年,
由日本人(中治稔郎)在士林街
三角埔(三角埔頂 /番婆嶺腳"
今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一帶)
從數公里外的北投行義路底大磺嘴
接管引温泉從下半嶺至猴洞到此設磺水間
(天母温泉)
並在此地興建一座以奉祀天母(天照大神
和媽祖)為主神的(天母神社),
創立(天母教).宣稱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
是同神號,同神位大,當時生意興隆
(天母神社)天母温泉
1.有養馬匹設馬車隊,2.有手拉車載客,
3.有木炭動力車巴士,
並由(天母旅館至台北城內)行駛載客
民營巴士,方便遊客與的往來.
全盛時期開設多元的商店皆以
(天母)商號取名"如天母馬車站,
天母溫泉,天母旅館,天母商店.
天母巴士站.1945年戰後天母神社
改名(天母宮)早期每年有廟會活動演野台戲,
所祀神像後移祀於三玉宮
(原奉祀福德正神五穀先帝),現今三玉宮
的天上聖母殿與七仙真祖殿
即為當時移入.1951年臺灣省地方自治實施,
每一屆台北縣議員選舉時,
天母雖有人出來競選,但都名落孫山,
至1958年第四屆縣議員選舉前,
當時的國大代表沈得亨,王藩庭和台灣省
刑警大隊退休的楊啟源.
召集三玉.芝山.蘭雅等里之里長及地方
士紳聚會認為該地區人口眾多,
應該團結起來選出一個縣議員,成立
三芝蘭聯誼會並協議由三個里輪流,
每一屆只推出一人參選,而且限制擔任一屆
,同時宣稱三芝蘭三個里為(天母).
經過協議第四屆縣議員選舉由蘭雅里的
劉禮榕出來競選而順利當選,
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即輪到三玉里.
推出莊阿螺出來競選,也順利當選,
此後三芝蘭三個里也就順理成章的叫做
(天母地區).天母,是美援時期
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的(居住區)於是
當時此區路名都以天母命名
(如:天母一.二.三.四.五.六.七.路等),
又此地區都是西式風格的建築;
加上氣候舒適.治安環境佳的情況下
吸引許多外國人等來此居住.
.另又是與中華民國有邦交國家的
大使館選擇進駐,
使得(天母)最具備濃厚異國風情的住區.,
(天母)地區
是臺北市政府現行次分區
規劃中的一個區域,



請按下方紅字連結

天母故事 👈 FB網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菜園+(菜單)

首頁

花園花訊